RSV(呼吸道融合病毒)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,在台灣全年皆有流行,是嬰幼兒住院、死亡的元兇之一。為了保護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兒,兒科和婦產科醫師均建議孕婦可在孕期接種疫苗,不僅能確保孕期健康,更能為胎兒的成長奠定良好基礎。
全球每年超過 3 千萬人次感染RSV,並造成超過 3 百萬人次重症及超過 10 萬人死亡,其中,RSV感染更是全球嬰兒主要死亡原因,對 0 至 6 個月新生兒健康威脅甚鉅。RSV會使小支氣管的上皮細胞被破壞,壞死的細胞及分泌物造成小支氣管狹窄或阻塞,而產生呼吸道症狀。對於氣管本來就很細的嬰幼兒,若肺部產生發炎反應,症狀將會更為顯著。
值得注意的是,RSV病程發展極快,短短 2 至 3 天內就能大規模破壞呼吸道上皮細胞,引發一連串嚴重併發症,包括阻塞性肺炎、急性呼吸窘迫等。嚴重的部分病例可能觸發細胞激素風暴,導致全身性發炎反應,引發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。
台北國泰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洪依利醫師指出,根據統計,逾八成的RSV感染住院病例集中在 0 至 6 個月嬰兒,且每四位因RSV感染住院的嬰兒中就有一位可能因病情惡化而入住加護病房。RSV對嬰幼兒健康的威脅不只造成醫療資源的重大負擔,更是每個家庭的艱辛考驗。因此,從孕期主動預防開始做起,才能幫新生兒建立完整的防護。
根據臨床觀察,感染RSV的住院嬰兒平均需要 3 至 7 天的住院治療,重症的住院時間更可能長達 20 天以上,且RSV感染的影響並不止於急性期,一旦感染過,未來氣喘風險是未感染RSV新生兒的 4 倍,許多新生兒在康復後仍可能面臨長達 10 年以上的後遺症,最常見的就是氣喘及反覆性喘鳴等呼吸道症狀。
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(CDC)近日已發出警訊,提醒RSV(呼吸道融合病毒)已達「高度活躍」狀態。根據台灣疾管署統計資料也顯示,2023 年RSV確診人數較 2022 年增加近 2 倍,更是 2021 年的 4 倍。
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黃建霈醫師指出,媽媽接種孕期疫苗能顯著降低新生兒感染及死亡風險,例如接種新冠疫苗可降低 35%寶寶因新冠住院率;接種RSV疫苗,可使其嬰兒在出生後 6 個月內罹患嚴重肺部感染的風險降低約 70%;至於百日咳孕期疫苗則可有效降低寶寶高達 93%的感染風險。
黃建霈說,由於呼吸道疾病為台灣新生兒死因排名第三,面對新生兒呼吸道感染的預防,孕期疫苗的接種是關鍵,建議孕期內的準媽媽,可積極與醫療團隊討論接種計畫。
在寶寶發展出自己的免疫力前,主要依賴母體提供的抗體來預防疾病,媽媽可以透過胎盤將抗體傳遞給胎兒,為新生兒提供初期的免疫保護。據台灣ACIP建議,孕婦在 28 至 36 週孕齡接種RSV疫苗,能預防新生兒在出生後 6 個月內的感染風險。而除了RSV疫苗外,孕婦還可以接種流感疫苗、新冠疫苗及百日咳疫苗,建立更完整的防護屏障。
日常預防方面,平日應做到勤洗手,特別是在接觸寶寶之前;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、避免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也很重要。如果家中有人感冒,應盡量與孕婦或新生兒保持距離,大人照顧寶寶時最好戴上口罩,並避免親吻嬰兒臉頰。
此外,嬰幼兒經常碰觸的器物表面(例如:門把、扶手、玩具等)定期進行清潔消毒,並維持環境通風。避免在呼吸道病毒流行期間,將嬰幼兒帶至出入人多、空氣不流通的場所,也應考慮縮短在托嬰中心或學校的時間,以降低交互感染的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