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智是人類醫學發展始終難以破解的謎題,迄今的研究方向多著重在腦部蛋白的累積,但愈來愈多研究似欲打破此一認知──病毒或許才是導致大腦退化的罪魁禍首。
經濟學人報導,多年來,針對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’s disease,最常見的失智疾病)的研究,咸認與類澱粉蛋白(amyloid)與 tau 蛋白斑塊最為相關。但 2024 年的幾項研究發現,施打帶狀疱疹疫苗者,得失智症的機率竟然較低。
史丹佛大學提出了兩份研究,分析英國與澳洲的醫療紀錄,認為有 1/5 的失智確診案例,或可藉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避免。再輔以一些新出爐的證據後,科學家對數十年來病毒引發失智的理論益發感到可信,腦部生成的蛋白斑塊很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感染的一種反應。
生成的蛋白或許並非是「因」,而是病毒釀成的「果」。至此,關於失智的迷霧,終現一道曙光。
牛津大學客座教授 Ruth Itzhaki 是「病毒致失智」理論的擁護者,40 年前就已提出此一大膽看法,卻遭醫界嗤之以鼻。她主要研究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(HSV1)。在極罕見的案例中,HSV1 可能導致腦部發炎。她曾於 2000 年代,讓實驗室培植的人腦細胞染上此病毒。結果發現,細胞中的類澱粉蛋白急遽增加。
隨著病毒釀禍的可信度增加,為了驗證 Itzhaki 的論點,來自全球的 25 名科學家、新創企業家發起了「阿茲海默症致病微生物群倡議」(Alzheimer’s Pathobiome Initiative,AlzPI),旨在證明病毒如何促生與阿茲海默症息息相關的蛋白斑塊。
近年來,相關研究陸續發布於知名期刊。其中一項新概念是,類澱粉蛋白與 tau 蛋白很可能是大腦對抗病原的第一道防線。在精密的免疫系統還來不及啟動之前,蛋白塊可黏著病毒、細菌,減緩病原的散播速度。據此理論,小部分的蛋白確實有助促進腦部健康。然而,若遇到了活躍的 HSV1 病毒或其他病原,過激的免疫反應,反而可能導致蛋白彼此黏著,生成斑塊,破壞神經元,釀成阿茲海默症。
在此過程中,遺傳學也是不可忽視的面向。如,唐氏症患者較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,這或許是因其體內較容易生成類澱粉蛋白。科學家推測,之所以如此,是因唐氏兒較易受病毒侵襲,在身體的抵抗作用下,可能加速了蛋白斑塊的形成。
此外,1997 年,Itzhaki 提出,攜有阿茲海默症風險因子 ApoE4 基因的人,若腦部也受 HSV1 病毒感染,則更容易確診失智。2022 年,美國塔夫茨大學(Tufts University)研究人員與 Itzhaki 攜手調查激發此種作用的原因。結果發現,感染了第二種病原(帶狀疱診病毒)後,可能會喚醒沉睡的 HSV1 病毒,從而啟動蛋白斑塊的推積、纏結。如此或可解釋,為何接種帶狀疱診疫苗有助預防失智。
隨著科學家一步步釐清病毒致失智的可能因果,醫界將更能症下藥。迄今,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,多是試圖降低腦細胞中的類蛋白推積,但也只能拖緩疾病進程,無法根治,且藥物所費不貲,難以普及,也必須承擔嚴重副作用的風險。
然而,倘若證實病毒就是「啟動器」,預防接種、抗病毒藥物,或許就成了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最佳之道,就算已罹病,也能減緩疾病惡化的腳步。疫苗不難取得,也無須技術突破,絕對是人類對抗失智一役的重大戰果。
根據一項 2018 年台灣發表的報告,得了疱疹的長者,若能服用抗病毒藥物,失智的風險大降 90%。其他國家就現有資料所做的分析,亦不乏振奮人心的結論──抗病毒藥物防失智的成效,至少也有 25% 至 50%。
新的臨床實驗正緊鑼密鼓進行中,如哥倫比亞大學正測試針對 HSV1 的抗病毒藥物 valacyclovir ,是否可拖延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智力退化的速度,結果將於今年出爐,醫界引頸企盼。目前全球約有 3,200 萬人飽受阿茲海默症所苦,若能揪出(病毒)元凶,衝破迷障,常保靈台清明,應非難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