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育率下降,但家長面對的育兒挑戰從未減少,國內嬰幼兒受虐比率也持續增加,2024 年為 5 年前的 1.2 倍,每年約 2,000 名嬰幼兒受虐,超過 93%為家內案件。專家提醒,養育孩子時易產生負面情緒,爸媽應停止自責,多了解孩子的需求與發展,並適時尋求支援。
根據衛福部統計,我國近年嬰幼兒受虐比率約為千分之二,這些案件超過 9 成發生在家庭內,施虐者則有 84%是父母、12%是祖父母等親屬,遭受不當對待類型中有 49%是身體不當對待,包含不斷哭鬧一時失控徒手打巴掌;有 44%為疏忽照顧,如獨留、營養不良等;另有 8%為語言暴力和其他。
發生原因則以處理嬰幼兒生活規範、作息、飲食問題占 52%最高,如「孩子晚上不睡覺、無原因亂哭,是在整我嗎?」、「吃飯吃那麼久,還邊玩邊撒」、「才剛換尿布又漏尿(便),訓練半天還是弄在褲子上」、「孩子玩具亂丟,叫他收拾也不收拾」、「帶孩子外出,總是亂衝亂撞,講都講不聽」等。
其他原因還有不耐嬰幼兒哭鬧,占 18%;獨留及教養知能不足,占15%;家長衝突波及占 8%;家長精神及藥酒癮占 5%、家庭照顧壓力占 2%。
上述統計顯示如何因應及管教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作息、飲食如廁、規範建立、頻繁哭鬧等,是挑戰家長的難題。
針對上述的育兒困難,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楊珮璉副秘書長表示,新手媽媽獨自照顧寶寶,無支援之下,情緒容易焦慮,自身感受也常被忽略;而全職照顧者常因孩子作息和長輩壓力而情緒爆炸。
因此她建議,透過「停-停止自責、看-看見孩子的需求與發展、聽-聽取正向建議與支持」。此外,媽媽也要學會情緒表達與自我照顧,設立情緒喘息界線,並重新詮釋長輩觀念,理解育兒有多元方式。
陳木榮(柚子)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從認識自己的寶寶做起,理解哭鬧跟行為背後表達的需求,並學習及實踐相關育兒親職及情緒管理技巧,當孩子或家長有特殊身心病徵時,也應積極向外尋求治療,逐步建立親子相處與孩子的作息行為模式,也適時表達照顧壓力與尋求定時支援,而重拾教養的信心。
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,保護司目前有實體的社福中心、家庭教育中心、親子館及線上學習資源等,讓家長在面臨困難、崩潰的邊緣時,有求助的管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