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降低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所帶來的衝擊,行政院擬提出總額達4,100億元的特別條例預算,包括撥補台電1,000億元等項目。對此,在野黨質疑其中高達六成的預算與貿易戰無直接關聯。然而,政府認為這些預算無論直接或間接,皆有助於振興經濟、穩定物價,呼籲藍白兩黨應共體時艱,槍口一致對外。
自川普政府推動關稅以來,全球貿易戰一觸即發,對各國股市造成衝擊,台灣亦無法置身事外。儘管目前美國對尚未反制的國家提供90天關稅寬限期,但美中兩國仍在暗中角力。
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指出,中國的經濟模式高度依賴製造業出口,若不進行調整,勢將進一步加劇全球貿易失衡。由於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涵蓋整個東南亞,台灣廠商也難以完全脫鉤,間接受到影響。
為此,行政院原本核定「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」預算為880億元,後於通過特別條例草案時,將該金額調升至930億元。草案總體涵蓋三大面向:產業支持930億元、國土韌性1,500億元,以及社會支持1,670億元。
在社會支持部分,具體內容包括:撥補台電1,000億元、健保200億元、勞保基金100億元、弱勢照顧170億元,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育200億元。此中,在野黨針對台電撥補與國土韌性合計2,500億元的預算表達質疑,認為與貿易戰無關。
然而,從政策整體效果來看,新增的國土韌性與社會支持雖非直接扶植產業,但政府考量關稅壓力可能引發物價上漲,恐使經濟弱勢族群生活更加困難,故提前編列預算,以穩定整體社會與經濟。
台電的1,000億元撥補亦出於同樣考量。3月底召開的電價費率審議會,基於國際關稅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,決議自4月起暫不調漲電價。然而,電價每半年即須檢討,9月仍將面對是否調漲的壓力。若台電財務結構無法改善,屆時調漲將進一步推升通膨風險。
至於國土韌性方面,行政院重點在於強化資訊通訊作業環境與設備,不僅可擴大內需,亦有助於防範資安攻擊對經濟造成的潛在損失。
儘管這些預算項目如同在野黨所言,確實包含過去曾遭刪除者,但政府認為此舉乃形勢所逼。若預算遭刪減或限制,將嚴重影響政策推動成效。面對美國主導的貿易戰,若無相應配套支持,台灣可能面臨更嚴峻的挑戰。
因此,在野黨應審慎面對當前國際變局,擺脫過去預算審查的框架思維,共同思考如何在變局中讓台灣保持穩健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