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洲議會於 8 日通過一項提案,下調對狼群的保護等級,未來狩獵狼隻將更為容易。支持者認為此舉有助於保護農作物與牲畜免於狼群攻擊,但反對人士強調,狼群對維持生態平衡與防疫具有關鍵作用,批評此舉將對自然造成損害。
根據路透社報導,歐盟此舉將原本對狼群「嚴格保護」的分類,改為「受保護」,反映歐洲野生動物與棲地保育公約(Bern Convention)內部的分類調整。此決議意味著各成員國可在不違反國際義務下開放獵狼行動,而不是公約設立之初,不可於未對人或牲畜構成嚴重威脅時隨意捕殺的規定。只不過,會員國仍須避免過度危及狼群數量,得以調整如狩獵季節等規範來避免此情況。該公約自 1979 年起生效。
中間偏右歐洲人民黨(European People’s Party)議員多夫曼(Herbert Dorfmann)表示:「農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。保育政策應與時俱進,必須在保護自然與農民權益之間取得平衡。」歐洲執行委員會指出,截至 2023 年歐洲狼群數量已增至約 2 萬 300 隻,對牲畜損害日益嚴重。
然而,保育團體與反對議員則批評此提案缺乏科學依據,並質疑其動機。綠黨議員鮑路斯(Jutta Paulus)表示:「這項決定無法真正保護牲畜,反而會傷害林業與自然生態。」保育人士主張,防範牲畜受害的有效方式是飼養牧羊犬,而非減弱對狼群的保護。他們指出,狼群能減少野鹿與野豬對森林與作物的破壞,並有助控制動物疾病擴散。
據英國廣播公司(BBC)報導,斯洛伐克動物學家哈林(Michal Haring)指出,狼能透過獵捕患病動物協助控制疫情,例如非洲豬瘟。他說:「狼是大自然的防疫醫生,牠們不會被感染,卻能有效阻斷傳播。」另有反對聲音指出,獵殺狼隻將破壞狼群的社會結構,使牠們難以有效狩獵野生動物,進而增加對羊群等家畜的攻擊風險。哈林補充:「孤狼比完整的狼群更容易攻擊牲畜。」根據歐盟 2023 年報告,歐盟總計約 6,800 萬隻羊,每年遭狼攻擊致死者約 5 萬隻,佔比不高。此外,歐洲最近一次人類遭狼攻擊致死案例已是 40 年前。
盧森堡政府野生動物單位主管斯利(Laurent Schley)指出:「若我們期望印度、印尼保護老虎,非洲保護獅子與大象,那麼我們歐洲人也有責任保護狼群。」雖然盧森堡尚未出現野生狼隻,但他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。他表示:「我們有大量的野鹿與野豬,具備適合狼群棲息的條件。但若狼群對牲畜或人類造成嚴重威脅,仍應以人類利益為優先。」
歐洲議會最終以 371 票贊成、162 票反對、37 票棄權通過該提案。雖然各國需個別採納實施,但外界普遍預期歐洲議會通過後,成員國各自採納的程序應象徵性意義居多。非歐盟成員國瑞士早於 2022 年便提議降低狼隻保護等級,但當時提案未獲通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