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的支持下,工研院與金屬中心開發了智慧漁搜無人機系統,以科技助力漁船提升遠洋漁獲的探測技術。
據中央社,此套系統除了有助於降低營運成本,也能避免人員傷亡與財損。當漁船可更快達成漁獲目標時,船員也能提早返航。
工研院表示,這架智慧無人載具是由金屬中心開發並具備垂直起降功能(VTOL)的定旋翼無人機。其最長航程可達 30 公里、續航力超過 1.5 小時。
此外,工研院同時開發了一套無人機管理系統,能自動規劃航線,並可同時派遣 4 架無人機巡航。當無人機進行任務時,機上搭載的攝影機會自動回傳影像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無人機巡航發現魚群時,系統可自動召回無人機返航漁船,並導引船隻前往魚場捕魚。
為提升這架無人機的耐用程度,其功能更具備可防雨、防塵、防蝕及可抗 7 級陣風等特殊設計。
金屬中心表示,該系統目前正進行商業營運驗證,也將結合國內製造商、零組件商、系統整合商與服務商進行相關的商業模型推展。若過程順利,預計今年將投入服務測試。
全國漁會理事長謝龍隱提到,早期台灣大型漁船僅依靠海鳥雷達及船上瞭望手目視,然而目視範圍有限。直到引進直升機後,空中俯瞰的範圍才擴大許多,平均每年增加了約 30% 的漁獲量。
然而,出動直升機的成本相當高昂。謝龍隱指出,光是維護一台直升機並聘用機組人員,每年就需耗費約新台幣 2,000 萬。除了高昂的成本外,飛行器燃油排放的碳量也相當可觀。此外,海上作業風險極高,他提到,過去曾發生直升機因機械故障而墜海的事故。
工研院指出,由於漁船每次出海所需的燃油成本相當可觀,加上海洋資源日益枯竭,漁獲量變得越來越不穩定。為了提升漁搜效率,船員通常會在魚群迴游海域投放裝有感測器的電子浮標,透過衛星將精確位置回傳至船隻。然而,此方法並非萬無一失,若電子浮標遭競爭對手破壞,將對捕撈作業造成嚴重干擾。
因此,工研院研發的「智慧漁搜無人機系統」,結合金屬中心開發的垂直起降無人機進行魚群探測,具備自動巡航、飛航管理、魚群辨識及自動返航等功能,可望大幅促進台灣遠洋漁業的數位轉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