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裕、先進、嚴刑峻法,是新加坡的特點,但本因引以為豪的特質,卻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弱點,不少民眾淪為受害者,損失金額全球「名列前茅」,詐騙疫情(scamdemic)恣意蔓延。當局震怒,揚言鞭刑伺候。
詐騙重災區
一如所有受害國家,新加坡常見詐騙受法不外乎電商、求職、愛情、惡意軟體、企業郵件、冒充政府官員等樣態,而騙人者也多來自柬埔寨、緬甸、寮國等詐騙大本營。
2023 年,新加坡人平均每人損失 4,031 美元(新台幣 120,509 元),高居全球之冠。2024 年,報案數 51,501 件,總損失金額高達 11 億新幣(新台幣 256 億元),較前一年暴增 70%。事實上,根據全球反詐騙聯盟(Global Anti-Scam Alliance)估計,因多數受害者選擇隱忍不報,實際受害人數恐遠超報案數。
富裕、數位化程度高、服從權威
金融時報指,由於新加坡人富有、科技先進且習於服從,特別容易上當。一名參與資金追回工作的人士直言:「新加坡人有錢又天真。」(They are rich and naive.)
新加坡銀行在數位轉型上投入甚多,反而讓資金過快流入犯罪分子手中。通常,只需約 30 分鐘,犯嫌就能把資金從星國金融體系轉出。為此,部分銀行正試圖為轉帳流程「增加難度」,加大審查、延遲匯款。
此外,冒充官員行騙的案例也所在多有。今年 3 月,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警告,有詐騙者利用 AI 工具冒充監管官員,指示受害者從企業帳戶轉帳。去年星國逾 1,500 起案件涉及詐騙者假冒政府官員。
尤有甚者,有詐騙者竟打電話給受害者,佯稱自己來自警方的「反詐騙中心」。而這類手段之所以能成功,很大程度上得「歸功」於新加坡人對權威機構的高度信任。
亂世用重典,新加坡政府正考慮對詐騙犯施以鞭刑,藉此達到震懾作用。「我們相信鞭刑具有嚇阻力,也帶有一種伸張正義的意味。」新加坡銀行協會詐騙委員會主席 Loretta Yuen 表示。
官方表示,大多數案例是透過 Meta 旗下的 Facebook、WhatsApp 和 Instagram 接觸受害人而得逞。Meta 指,自 2024 年起,已偵測並取締了逾 700 萬個與詐騙中心有關的帳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