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表示,新加坡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,現生產全球 10% 晶片及 20% 半導體設備,2023 年產值達 1,334 億新幣,佔製造業總值 32.2%,GDP 貢獻度較十年前翻倍成長至 5.6%,躍升為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進程中的戰略樞紐,更被視為「非紅科技走廊」示範區。
產業結構顯著升級,附加價值十年暴增 3.3 倍,2022 年達 552 億新幣,佔製造業附加價值 40.5%。就業人數穩定維持 3.5 萬人,反映自動化與高技術轉型趨勢,生產效率大幅提升,進一步鞏固其在去中化供應鏈轉型中的戰略地位。
跨國企業主導成熟製程生態系,台商深度布局形成互補。聯電、日月光等台企結合高通、ASML 等國際大廠,建構從 IC 設計至封測完整鏈條,不僅確立星國在 7-28 奈米成熟製程的全球定價權,更構築「非紅陣營」少數具備從設計到封測的韌性基地。
台新合作始於 1998 年台積電合資設廠,近年投資加碼。聯電 2022 年注資 50 億美元擴產,世界先進 2024 年攜手恩智浦斥 78 億美元建 28 奈米廠,持續強化製造端合作,共同擘劃亞洲非紅科技長廊的製造主幹。
研發投資同步深化,聯發科 20 年累投逾 7 億美元,2024 年再承諾 5 年 3.7 億美元,打造星國成創新中心,300 名工程師聚焦尖端技術開發,推進台星從生產夥伴升級為民主科技聯盟中的核心研發節點。
雙邊貿易高度互賴,2022 年台灣對星出口 80% 為半導體,星對台出口 60% 同屬該領域。產業分工緊密,直接驅動全球供應鏈穩定性,成為去風險化背景下再全球化供應網絡的戰略樞紐。
童振源強調,台新半導體合作從製造擴及研發,憑藉技術互補與長期互信,不僅創造雙贏產業模式,更為智慧化時代奠定關鍵技術基礎,同步強化自由開放陣營的科技自主與供應鏈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