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拜台積電高端晶片之賜,建構起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,然而如何建構AI產業及人形機器人,深值政府與產業界共同努力,搶得先機。
AI產業潛力雄厚
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最近訪台,決定在北士科建立海外總部,為大家帶來驚喜,他在離開台返美之前,發表談話說:「台灣應在AI與人形機器人產業中,扮演關鍵角色,創造全球新經濟動能。」
當前台灣的經濟發展,除了台積電創造的半導體晶片產業鏈,替台灣創造觀的商機外,AI產業及人形機器人,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。未來AI發展,深受重視的兩大兆元產業分別是自駕車與人形機器人。
由於台灣地窄人稠,汽車工業受限於市場有限,難以與中國、日本、美國或歐洲諸國競爭,自駕車研發應是事倍功半,發展空間有限,難期未來有好的發展機會。但在AI發展方面,台灣應有相當大的機會。
在基礎建設方面,台積電正與鴻海合作,規劃建設AI超級電腦,需要政府在法規、電力、人才培育、硬體建設各方面,協助企業運用智能技術,推動AI運用在教育、產業升級多方面突破瓶頸,建立完整的AI生態系统,形成强大的AI產業。
人形機器人是未來兆元產業
黃仁勳一再提醒,「人形機器人是下一個兆元級的產業」,但「天邊的彩霞仍有待努力才能兌現。」如果以台灣過去傳統的機器人或協作機器人,尚能勉強應付市場需求,在人形機器人領域,台灣迄今還是在起跑點上。
不容忽視的是,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上,已建立標準化產業策略佈局,制定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實施方案,路徑明確,有效提升產業戰略地位,並已建立產業的頂層設計,借助「揭榜掛帥」制度,激發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創新活力,積極發展人形機器。
去年中國的宇樹公司推出人形機器人在春晚節目穿棉襖跳舞,後來又有多家業者參與人形機器人跑半馬,話題不斷,令人側目。黃仁勳在台期間,率直指出「這些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發展,跑得比台灣快。」
當前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,人形機器人的發展,不僅關乎商業價值,對於紓解人力,也有重要意義。人形機器人將來使用在工業自動化、醫療、老人照護、商業服務,甚至於公務體系或公共安全,甚至連國防工業,都可以發揮一定的功能。
工業生產需要人形機器人
以工廠生產線為例,現在工廠從生產、分檢到運送過程,人力缺乏嚴重,人形機器人是模仿人類外觀與行為的自動化系統,其核心特徵在於擁有類似人類的結構,包括頭部、軀體、手臂、雙腿,並配備先進的感測器,以實現與人類環境自然的互動,非常適合運用在工業生產方面。
以台灣工廠缺工現況分析,許多產品零件數量龐大,又因少量多樣訂單,需要高彈性供貨能力。許多生產流程很難用機器取代,需要機器人替代勞工,並在倉庫中自動搬運重物,執行高速、重複性的標準化工作。人形機器人在工廠發揮的空間極大,可想而知。
其他運用
人形機器人還可以運用在家務、軍事、醫療照護、太空探索,或其他高風險性的工作,填補少子少人力問題。但是當前人形機器人有不少瓶頸,尚待突破,其中包括:認知決策能力的提升、精密移動系統有待建立、多模態感知系統、成本控制等諸多問題,都需克服。
目前中國憑藉著對全球三分之二人形機器人專利,控制巿場,並計劃在今年底以前,大規模生產人形機器人。今年在CES展覽會中,中國廠商展示14款人形機器人,大多來自其布局的供應鏈。
台灣亟需發展人形機器人
全球AI機器人正快速發展,牽涉的科技產業層面相當廣泛,需要多學科交叉運用,例如機械工程、電子學、控制理論、人工智能,技術集成,牽涉問題非常複雜,研發生產成本高昂。
如何整合台灣現有科技產業技術能力,運用在人形機器人發展上,並發揮後來居上的競爭力,考驗嚴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