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法國和哥斯大黎加政府共同主辦的 2025 年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(UNOC3)在本(6)月 9 日至 13 日期間於法國南方城市尼斯舉辦,討論重點〈全球海洋公約〉(BBNJ,或稱為公海公約)有著重要進展,只要再有幾國加入批准行列,就可以達成生效所需的 60 締約國門檻。
本次議程達 5 天的會議有 60 位世界領導人出席,是 2022 年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第二屆聯合國海洋大會(UNOC2)的 3 倍,另有約 190 部長、其他共 1.5 萬人參與,可說是盛況空前,討論的議題很廣,涉及深海採礦、海洋塑膠垃圾、海洋生態保護、遏止汙染、向脆弱島國提供融資,以及遠洋漁業管理、反拖網捕魚和非法捕撈等漁業問題。
雖然海洋峰會的聲量不如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(COP),其通過的內容也沒有法律約束力,不過參與人數增加代表著全球已認知到海洋正面臨威脅,而現在正是需要作出回應的關鍵時刻,因為海洋這個佔全球地表面積達 70% 的水體,正因幾乎沒有法律保護而面臨過度捕撈、深海採礦以及氣候變遷等危機。
據《衛報》報導,法國總統馬克宏(Emmanuel Macron)指出,條約早期經歷了長達 20 年的談判,最終在 2023 年達成了協議通過,並預計於 2026 年的 1 月 1 日生效,距離達成海洋保護里程碑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,而新一批的國家加入將有助於實現 2030 年保護全球 30% 海洋的全球目標。
過去一周已有 19 個國家批准了該條約,截至周五(6/13)批准國已達到 50 個,離 60 個締約國的門檻只剩一步之遙,只要達到 60 個即可生效,不過法國會議特使達沃爾(Olivier Poivre d'Arvor)指出,美國的參與度低下讓海洋領域工作的有效進行變得十分困難。
除了公約的推進,最重要的實質成果為〈尼斯海洋行動計畫〉(Nice Ocean Action Plan);這是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框架,並包括一份名為〈我們的海洋,我們的未來:團結起來採取緊急行動〉(Our ocean, our future: united for urgent action)的政治宣言,以及自上屆會議以來各國政府、科學家、聯合國機構及民間社會共同做出的 800 多項自願性承諾。
這些承諾包括,歐盟委員會宣布投資 10 億歐元以支持海洋保護、科學研究及永續漁業;法屬玻里尼西亞承諾建立涵蓋其整個專屬經濟區(約500萬平方公里)、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;紐西蘭承諾撥款 5200 萬美元以強化太平養海洋治理;西班牙宣布會設立 5 個新的海洋保護區;巴拿馬和加拿大為首的 37 個國家成立「寧靜海洋雄心聯盟」(High Ambition Coalition for a Quiet Ocean)以處理水下噪音污染的問題等。
然而,儘管有著顯著進展,峰會的進展過程中仍凸顯大量的代辦事項,像是第十五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(COP15)中,各界就〈昆明-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〉所達成的「30 X 30共識」,亦即在 2030 年達成保護全球 30% 陸域、水域物種多樣性的目標。
依據該目標,全球要每天新建 85 個新的海洋保護區才夠,現在只有不到 3% 的海洋具備這樣的「特權」,而即使保護區設立了,也不代表就可以獲得完整的保護,像是法國政府宣布領海內海域有 33% 海域受到保護時就受到質疑,外界認為法國本土海域中僅有 0.1% 受到真正保護,拖網捕魚仍舊危害著生態。
不過綠色和平美國分部海洋運動總監霍塞瓦爾(John Hocevar)坦言,海洋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,現在正是趁勢而為的最佳時機,而他雖然不想大聲承認,這次的結果確實比預想中還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