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智庫「科技、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(Research Institute for Democracy, Socie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,DSET)」6 月 16 日發布報告指出,隨著美國全力擴展本土無人機產業,若未能及時與美方建立合作架構,台灣無人機產業恐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。
美國總統川普於 6 月 6 日簽署兩項行政命令,目標為強化美國在無人機技術的全球領導地位、提升國內空域安全,並減少對中國無人機及零組件的依賴。新政令也明確要求,聯邦機構與美國軍方優先採購國內製造的無人機。
據日經新聞,該機構指出,若台美未能盡早建立共同生產與研發機制,台灣將可能在關鍵時刻被排除在民主盟友的戰略協議之外。DSET 國安研究計畫副組長張紘綸表示,美國若未將台灣納入無人機發展與國防合作架構,當真正需要支援時,台灣可能無法獲得實質幫助。
張紘綸強調,強化台灣本土無人機製造能力刻不容緩,而美國等民主夥伴可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。他指出,一旦台海局勢升高,將無法從海外進口無人機與其零件。他指出,唯有建立自主供應鏈,才能確保台灣在危機中具備作戰與應變能力。
DSET 建議,美國應協助台灣無人機產業取得資安與供應鏈安全認證,並納入美國採購系統。報告同時呼籲美國在台灣設立軍用或模組化無人機「組裝與檢測中心(Final Assembly and Check-Out facility,FACO)」,並推動雙邊認證機制與聯合研發計畫,以深化長期合作關係。
目前台灣正加速其無人機發展,並逐步轉向低成本、模組化、自主操作無人機,以強化戰場偵察與打擊能力。今年 5 月,政府宣布未來 4 年將採購 4.7 萬架無人機,並設定至 2028 年達到年產量 18 萬架的目標,估計總產值將來到新台幣 277.4 億元(約 9.38 億美元)。
根據 DSET 資料,台灣無人機產業近年快速成長,產值由 2023 年的新台幣 28 億翻倍至去年的 50 億。出口方面,2023 年下半年僅出口 290 架,去年則暴增至 3,473 架。今年首季已出口 3,426 架,幾乎追平去年全年出口量。
然而,報告也分析,台灣目前年產能僅約 8,000 至 10,000 架,距離 2028 年 18 萬架的目標仍有巨大落差,產業製造量能仍待克服。
另外,DSET 國家安全及經濟政策分析師方怡然(Cathy Fang)認為,台灣在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方面具備深厚基礎,具潛力成為民主國家擺脫對中國無人機依賴的關鍵供應夥伴。她認為,若能建立「去中化」的安全無人機供應鏈,台灣將在全球民主聯盟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