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選舉委員會近日正式公告,24位藍營立委及一位市長的罷免案成案,將於7月26日正式投票,標誌著這場由民間發起的「大罷免運動」進入新一波的關鍵階段。從連署到審查,過去只是暖身,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動員選民、如何跨越高門檻的投票率、有效票數,這一切,從現在起進入最後衝刺。
這不只是一場針對個別政治人物的罷免,更是一場試圖扭轉當前國會生態、捍衛民主與制衡原則的集體行動。
立法院113席中,民進黨現有51席,國民黨有52席、民眾黨有8席、無黨籍有2席。民進黨未達到過半數的57席,導致當前的國會生態,充斥著強行闖關、程序失序的亂象。
在國民黨、民眾黨聯手主導下,立法院從去年2 月開議以來,陸續通過一系列爭議法案,包括《國會職權行使法》修法、《刑法》中增訂藐視國會罪增訂條文,以及企圖限縮監察權與媒體自由的提案。這些法案未經充分討論,罔顧程序正義,卻被在野聯盟以人數優勢強推過關,讓原本應作為制衡與公共辯論的國會,變成橫掃民主制度的工具。
此外,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,立法院刪減預算達2,075億元,創下歷史新高,加上去年通過財政劃分收支法修正案,中央撥給地方的統籌分配稅款要多3,753億元,這些都讓執政黨的民進黨政府寸步難行。
民進黨原本還可以透過大法官聲請釋憲,但國民黨不同意大法官的人事,然後又修正憲法訴訟法,變相提高宣告違憲的門檻。民進黨在行政程序上,僅剩下覆議一途,但又回到立法院表決時,同樣寡不敵眾。
當制度內部的制衡機制接連失靈,人民唯有透過最直接的民主手段「罷免」來重新拉回政治平衡,讓立法院回到正軌。
若要真正扭轉國會現狀,第一步是罷免6席以上的國民黨立委,同時,在補選立委時,最少要拿下6個席次,才能讓民進黨在國會超過半數,阻止極端法案繼續闖關,恢復理性辯論與透明問政。此外,補選的結果,不僅能選出反映最新民意、尊重程序的立委,也將為國會注入新的秩序與責任。
在這場關鍵選擇中,這一票決定的不只是立委去留,更影響台灣民主的未來走向,是讓國會繼續沉淪於對立與濫權,還是走向更公平、更透明的代議政治體制?這不只是政治鬥爭,而是民主自救。有投票權的公民,不應該缺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