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(IMD)最近公布2025年世界競爭力排名(WCR),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,台灣排名全球第六名,較去年進步2名,成績斐然。然而國科會坦承,台積電因爲生意太好,綠電供應不足,不得不將晶片廠外移到別的國家設廠,以滿足電力需求。政府有必要考慮如何加大電力供給,充分供應經濟發展及民生用電。
非核家園的下一步?
台灣在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除役後,正式進入非核家園時代,但是如何滿足全台電力供給,各界意見不一。尤其上月燃煤比例已經來到90%左右,如果未來變成常態,企業會考慮碳足跡,以及電價問題,甚至可能因為電力穩定及成本考量,不得不將生產線外移。
輝達要來台灣開設總部,政府允諾給予100億度電的綠能,但是這些綠電在那裡?每度要賣多少錢,涉及輝達的成本,迄今未見肯定答案。而且國內企業如果都要求比照辦理,政府又該怎麼辦?尤其全球AI產業快速發展,牽涉到算力中心耗電嚴重,企業需要便宜、穩定、低碳的綠電,否則將難有競爭力,問題是「俗擱大碗」的綠電根本找不到。
先進晶片電力需求大
台積電先進製程晶片快速發展,隨著2奈米加入量產行列,電力供應是否充足,不僅台積電擔心,國際貿易夥伴也關心。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不止一次提醒台灣,未來AI產業發展,最大的挑戰是「能源」,包括風力、太陽能與核能,都應該全面考慮。
他甚至直接喊話台灣政府:「台灣絕對應該投資核能!」他提醒台灣,核能發電不應該是一種社會污名。迄今政府仍在考慮核電的諸多問題,包括設立核電廠地點、核廢料的處理,諸多難題難以克服,以至核電發展仍然舉棋不定。
黃仁勳呼籲台灣投資核能,最近已反應在輝達重大的投資決策。為確保未來AI人工智慧產業發展,能夠獲得充足且穩定的電力來源,輝達已決定積極佈局核能領域,旗下創投事業NVENTURES,近日決定參加比爾蓋茨創辦的核能新創公司TerraPower最新一輪的募資,投資金額達6.5億美元,以確保未來能源供應無虞。
輝達創投將和比爾蓋茨、韓國造船廠HD Hyundai共同投資核電,截至目前為止,募資已超過14億美元,計劃將募得的資金用在懷俄明州建造一座小型模組化反應爐,預計2026年可獲聯邦政府核准興建,2030年正式啟用。
美國掀「核能復興」浪潮
輝達認爲,人工智慧相關能源需求,正快速增加中,相較於風力及零碳排能源的需求,核能被視為更乾淨且更可靠的替代能源。今年3月,在世界核能協會(WNA)主導下,亞馬遜、Google等重量級企業在CERAWEEK能源大會,共同簽署「2050核電三倍」倡議書,簽署企業及國家承諾將共同合作,達到預期目標。
美國近期掀起「核能復興」浪潮,主要是因核電不會排放溫室氣體,符合國際淨零減碳趨勢。此外,核電廠不像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容易受天氣影響,因此重新成為電力供應的熱門選項。去年9月,微軟率先與美國星座能源公司簽署為期20年的核電採購協議。
AI是「吃電怪獸」
最近亞馬遜AWS、Google及Meta陸續決定採購核電,作為自家AI資料中心的電力來源。生成式AI需要龐大的電力,被視為「吃電怪獸」,科技產業對於電力穩定的需求,與日俱增,不安全感迫使AI產業不得不自行設立核電廠,以因應未來科技發展的需要。
台灣經濟發展以台積電的半導體晶片產業為主,以及AI伺服器、運算中心、人工智能、電動車、機器人為重心,都已成為經濟發展主軸,電力需求快速增加,但是綠能供給,遠不如電力需求成長的速度,新核能產業的規劃,應值得政府慎重考慮。
賴清德總統曾在520就職週年宣示,政府考慮成立主權基金。電力需求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,未來主權基金應可參考「TerraPower」的商業模式,規劃新世代模組化反應爐,充分滿足台灣經濟發展及民生電力需求,不僅可以創造龐大商機,也讓外資企業可以安心投資台灣。